作 者 阜东(陈定謇) 热地(毛井根) 栏 目 衢州日报六版 日 期 2003-12-30 稿 源 衢州日报
正 文 毛姓家族常用“风雅诗宗,洁廉世望”这两句楹联来赞美家族中名人,可以说毛氏与诗艺渊源极深。 大家知道,《诗经》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文学宝典,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。据传,孔子删定《诗经》后传给弟子子夏,子夏传曾申,一直传下来,传到毛亨。秦始皇焚书坑儒时,以讲解《诗经》为务的毛亨仓皇出逃保得一命。据民间相传,毛亨出逃时将《诗经》熟记于心,并传给其侄毛苌。到汉代文帝、景帝时,学术气氛变得浓厚,于是,耳濡目染,得到亲授的毛苌开始设馆讲经了。当时传授《诗经》的有四家:齐之辕固、鲁之申培、燕之韩婴、赵之毛苌。或取国名,或取姓氏,而简称齐、鲁、韩、毛四家。毛氏说诗,事实多联系《左传》,训诂多同于《尔雅》,称为古文,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。自东汉末年,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,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,其后三家诗亡,独毛诗因家传得大行于世。 正由于大毛公小毛公承继传播《诗经》的伟大贡献,受到历代官方及民众的尊敬。毛亨、毛苌传《毛诗》于后世,也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。清光绪七年(1881)湖南韶山二修族谱《源流记》还说:“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,世为作卿,因国为氏。自毛亨、毛苌注经训诂,西河遗派,固深且远矣。汉晋唐宋迄明,莫不代有伟人,光炳青史。考其源根,历历可据。承其年代,派衍如珠之串,如蝉之联,不惟震惊一时,实足赫耀千古矣。” 毛姓是一个渊源流长、自强不息的古老姓氏,魏晋南北朝时期,中原姓氏纷纷过长江南迁。大略也在这一时期,中原毛姓也向江浙一带迁徙。至毛郑52世孙晋代毛宝,跟随东晋江州刺史温峤参与平定苏峻、祖约之乱,以功封侯,其孙毛琚也因军功封归乡公,食邑信安(今浙江衢州),“子孙即家也焉”。从此,毛姓在衢州定居下来,并成为江南毛姓主系。这样,毛宝成了江南毛氏始祖,其孙子毛琚因食邑信安(今衢州)则被尊为浙江衢州毛氏始祖。毛宝第八世孙毛元琼于梁大同年间迁徙到今江山市石门镇清漾村,为清漾毛氏始祖。 毛氏居衢之后,也是耕读传家,诗人辈出,代有英彦。仅宋代就有毛渐、毛注、毛维瞻、毛滂、毛友、毛干干、毛王羽等。其中毛滂被誉为宋词潇洒派名家,有《东堂集》十卷、《东堂词》一卷刊行于世,存世诗词数百首。《四库全书提要》评说:“其诗有风发泉涌之致,颇为豪放不羁;其文亦大气磅礴,汪洋恣肆,在北宋末年,要足以成一家。”薛砺若在《宋词通论》中,把毛滂和柳永、苏轼、秦观、贺铸并立,奉为北宋词作全盛期的代表。他认为毛滂明净潇洒的风格,与贺铸浓艳沉郁,恰相辉映而各呈特色。毛滂有柳永的清幽,而无其婉腻;有苏轼的疏爽,而无其豪纵;有秦观的明畅,而无其柔媚。毛滂既以独特的风格独立于世,又影响后来的谢逸、苏庠、僧仲殊、陈与义、朱敦儒、范成大、杨万里等人。他的目光从醇酒美妇转向了风花雪月,专门咏花赏花的词达二十多首。毛滂还把词作由浪子的逢场作戏,变为知识分子孜孜经营的案头艺术,首实开潇洒清旷词风的先河。毛干干是南渡时期的诗词大家,与朱熹、陆游、尤袤相唱和,有《樵隐集》十五卷,《樵隐词》一卷,存世诗词约百首。毛干干另有《优古堂诗话》,旧题滁州人吴作,但《铁琴铜剑楼书目》诗文评类有旧钞本,却题毛干干著,郭绍虞经考证后,也倾向于毛干干著此书。可能因为毛干干官小职卑,世人罕知,遂误为他人了。南宋末的王羽是江湖派诗人中的干将,有《吾竹小稿》一卷行世。厉鹗《宋诗纪事》载:“柯山毛元白,诗人之秀者也。惜其少文自晦,不求闻于时。吟稿一帙,清深雅正,迹前事而写芳襟,有沈千运独挺一世之概。”风格清幽秀劲,别有深致。 衢州的毛氏先后迁至江西、湖南,诗教传家,俊秀蝉联。明代江西吉水的毛伯温,官至兵部尚书,诗文亦佳。韶山毛氏也不例外,毛泽东正是在这一家族文化氛围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,并在那些博学多才的家族前贤的引导下,步入国学之林,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品格和魅力,具备了作为读书人的涵养和习性。读毛泽东诗词,能够感受到毛泽东从小所受到的家族文化氛围的影响,从他的私塾老师到他的自习,无不有着传统文化深深的烙印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追溯毛氏家族的人文历史,对于研究毛泽东的成长过程无疑能带来一些新的启示。